常德:“文化软实力”让农村不弱城镇不挤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8-1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在“乡村小景”间穿行漫步,认识锄头、蓑衣;在苗圃里种下花生、黄瓜、辣椒,期待它们生长、结果;在“七彩宫”里下棋、练字、唱歌、舞蹈……

    湖南常德的农村学校——丹洲乡中心小学,以富有农村特色的“好生活好教育”,吸引了众多“回流生”。“我们的少年宫活动班,最初只有几十个人,现在每期都超过300人。”校长唐静笑着说,生源爆满,今秋还要再扩一个班才行。

    “农村吃不饱,城镇挤不下”,城镇化步伐的加快,使得不少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。最近几年,随着合格学校建设的大力推进,常德农村学校的硬件配备有了质的提升。但是,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数依然在减少。另一方面,为缓解“大班额”而新建的小学,漂亮、大气,却也没有成为市民的首选。

    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变得更高,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。”该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曾艳阳说,常德在实现义务教育市域均衡的过程中,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。

    2010年始,常德连续7年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,市财政为此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。雅致校园、书香校园、快乐校园、创新校园……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,在全市765个校园里酝酿、生发。

    今年刚满周岁的江南小学,是鼎城区为缓解江南地区大班额,投资1.3亿元建设的一所新小学。学校在基建过程中,就已经为打造“国防”特色校园文化预留了空间——连接两栋教学楼的一楼风雨走廊,成为国防知识的主展区。校长张琴说,教育局有规定,要给每一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留出文化建设预算经费和空间。

    每月一次疏散演练,每月一次主题电影,每学期一次社会实践,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活动,让这所新建小学吸引了1600多名学生入读。

    地处老城区的花船庙小学,几年来一直推行“校园环境幽雅”“师生行为文雅”“人文气质高雅”的“三雅”文化建设。曾经出租车司机都找不到校门的薄弱校,不仅成了市级示范性学校,学生数更是逐年增长。“我来的时候大概800多名学生,现在是1572名学生。”校长陈慧说,学校目前的学生数已接近容纳上限。

    “文化软实力,是引导生源理性流动的重要指挥棒。”常德市教育局局长唐汇诰说,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,是农村学校、城区新建学校、老城薄弱学校提升教育内涵的必经之路,更是扭转“农村弱、城镇挤”现象的重要力量。

    据悉,为解决“农村弱、城镇挤”问题,常德仅最近三年就投入资金18.33亿元,新建和改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894个。硬件改造升级的同时,“一校一品、一校多品”的校园文化软实力项目亦在同步建设推进。(本报记者 赖斯捷 通讯员 唐义)